荒岛秧鸡(英文名:Inaccessible Island Rail,学名:Laterallus rogersi),是鹤形目秧鸡科南美田鸡属的鸟类。世界上已知最小的不会飞行的鸟种,生存于特里斯坦群岛中的伊纳克塞瑟布尔岛,一个远离人类干扰的荒岛。这种独特的鸟种体长约17厘米,体重仅约30克,具有黑棕色的羽毛,红眼睛,简洁的黑尾巴。
外形特征:荒岛秧鸡是一种体型极小的鸟类,长度介于13至15.5厘米之间,雄鸟体重35至49克,雌鸟稍轻,为34至42克。其羽毛质地分解似发,成鸟背部呈栗棕色,侧腹与腹部有明显的白色条纹。两性相似,但雌鸟较小,色调更灰淡,尤其是头部、喉咙和胸部,下体有淡淡的棕褐色。幼鸟雄鸟呈黑色灰色,无棕色下体,无白色条纹,虹膜橙红色;雌鸟为中至浅石板灰色,有棕褐色,下体淡黄色或微白条纹,虹膜棕色或橙红色。幼鸟全身黑色,无白色条纹;虹膜棕色。
鸣叫特征:荒岛秧鸡会发出尖锐的颤音来宣告领地,同时也发出短促的“tchick”声和其他硬音符。
生活习性:荒岛秧鸡栖息在伊纳克塞瑟布尔岛的密集植被中,如苔藓和灌木丛。它们的饮食包括蚯蚓、甲壳类动物、螨虫、蜈蚣、昆虫(象鼻虫、甲虫、苍蝇、蛾子、毛虫)、Empetrum和Nertera的浆果,以及大黄(Rumex)的种子。它们不在开阔地带进食鱼肉或鸟类腐尸。荒岛秧鸡在各种可用的生境中觅食,包括极短的植被、鹅卵石海滩和沼泽渗水区。觅食动作缓慢而谨慎,类似鼠类,似乎占据着鼠类的生态位;当离开隐蔽处觅食时,异常警觉。主要在白天活动,但也夜间觅食。
生长繁殖:荒岛秧鸡在茂密的草丛中筑巢,使用蒲草和芦苇叶,巢呈盘状。雌雄共同参与孵化。雏鸟出壳后全身覆盖着黑褐色的绒羽,属于早成性。
区别辨识:荒岛秧鸡是最小的不会飞的鸟种,成鸟的栗棕色背部和明显的白色侧腹及腹部条纹使其易于识别。两性在外观上相似,但雌鸟体型较小,色彩较为柔和。
保护现状:IUCN:VU(易危)。荒岛秧鸡在有限的14平方公里范围内数量丰富,但面临哺乳动物入侵的风险,尤其是猫和鼠,这可能由特里斯坦岛民偶尔的访问带来。岛上曾有山羊和猪造成植被破坏,但在1950年前已被清除。现在岛屿上没有引入的哺乳动物。成年荒岛秧鸡的主要自然捕食者是南极海鸥(Catharacta antarctica),但似乎并不构成威胁。1997年,伊纳克塞瑟布尔岛被宣布为严格自然保护区(IUCN Cat. Ia)。
地理分布:荒岛秧鸡仅分布于特里斯坦群岛中的伊纳克塞瑟布尔岛(Inaccessible I)。
其他:荒岛秧鸡的数量估计在1992年约为8400只,密度高。保护措施建议包括将其引入Gough I或Nightingale I岛作为安全措施,但这可能会对这些岛屿的特有无脊椎动物产生不利影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荒岛秧鸡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荒岛秧鸡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